刷到一个新闻,云南农村的一位八旬老人对着监控呼喊孙女:“小林儿啊,你来看看爷爷嘛速牛配资,爷爷过不了了。爷爷明天就走了。”
老人喊完这句话之后,就真的走了。
当天,他自缢家中。
据了解,老人四儿两女,女儿都远嫁,儿子们也都在城里定居,只有二儿子一家还在农村,和老人的住处相隔几十米。
老人没有大疾病,生活能够自理,饮食起居也有二儿子一家负责。
身体健康,吃喝不愁,老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死呢?
据其家人说,老人曾多次尝试自杀,都被家人发现救下。
但这一次,家人看到监控的时候,老人就已经去世。
家人们清楚地知道老人自杀的原因:害怕孤独。
老人之前一直和老伴儿一起生活,平日里非常健谈,总是有说有笑。
随着老伴儿去世,儿女和孙辈平时也都忙,只有老人自己,他就开始郁郁寡欢,最终走向了绝路。
老人的结局令人心酸惋惜,但他不是个例,甚至不是少数。
绝大多数老年人,都处于同样的困境。
无处可避的孤独感,像是一种新型“老年病”,侵蚀着大多数老年人。
之前有一则新闻。
87岁的陈大爷和儿子吵起来了,起因是儿子说他买保健品被骗了,陈大爷不承认。
说得多了,陈大爷不仅不听,还会和儿子起冲突。
无奈,陈先生只能选择报警。
在警方的介入下,陈大爷把事情的经过说了。
陈大爷在某老年协会认识了工作人员小刘。
小刘本着对老年人的关爱“政策”,时常联系陈大爷,陪大爷聊天。
了解到陈大爷的身体状况之后,小刘“对症下药”,推荐了一系列降压、降糖的保健品。
“我最早就试着买了点‘降糖胶囊’,吃了之后,感觉确实有效。加上他的售后特别好,每天都打电话过来,问我身体情况好不好。”
陈大爷被小刘的热情打动,投入的越来越多,保健品的价格从50元逐步飙升到最后的数万元。
经警方调查取证,确认陈大爷就是被骗了。
面对这一结果,陈大爷居然说:
“警察同志,能不能不要处理他们。他比我儿子还关心我,我都把他当‘干儿子’。”
即便他现在知道,这个“干儿子”对他的关心都是假的、只是在骗他的钱,他也仍旧心甘情愿。
陈大爷的反应让大家哭笑不得之余,也倍感心酸。
更值得大家深思的是,如陈大爷一样的人并不在少数。
反诈防骗的宣传不断,但仍旧有无数老人心甘情愿上当。
真的是老人看不穿吗?
其实不是。
根本原因,还是孤独感作祟!
据官方数据显示速牛配资,我国失能老人达3300万人,农村留守老人达4000万人。
这还只是农村方面的数据,不包含城市独居老人。
年龄增长,伴侣去世,儿女忙于工作。
孤独感侵蚀着独居的老人。
无微不至地“关心”着老人的诈骗犯,反而成了老人唯一的慰藉。
而除却无人陪伴以外,孤独感还来源于衰老带来的“羞愧感”。
前段时间刷到一个小纪录片,讲述的是几位老人与衰老做抗争的经历。
七十多岁的蓉姐是一个相当爱干净的人。
但随着年龄的增加,各种病痛不断出现,身体也大不如前,做家务对她而言,变成了一种困难。
老伴儿去世,女儿在外地工作。
身体好的时候,她一天擦一块玻璃、一层抽屉,身体不舒服的时候,一个月也拖不了一次地。
什么时候女儿有空来看她了,什么时候才能干净一下。
这让她内心有着说不出的酸涩。
这种感受,在她生病做手术之后,达到了顶峰。
几年前,蓉姐因为宫颈癌住院手术,术后恢复期无人照料,女儿就放下繁忙的工作,从外地赶回家,专心照顾她。
看着女儿忙前忙后,又是做饭又是收拾屋,再一想到因为自己而耽搁的工作,蓉姐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。
虽然只有短短12天,但对于蓉姐来说,无比漫长。
在她看来,老去的自己,成为了一种拖累。
不仅拖累女儿,还拖累社会。
以前蓉姐特别喜欢出去玩,四处旅游,到处走走。
现在的蓉姐,能不出门就不出门。
不光是因为体力跟不上,还因为与社会的脱节。
之前有一次去亲戚家,晚上突遭大雨,蓉姐想打车回家,等了将近1个小时,也没有出租车为她停下。
后来她才知道,现在大家打车都用手机,不再是招手即停。
这一刻她才意识到,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,甚至成为了拖时代“后腿”的那群人。
这让蓉姐在生活里变得束手束脚:
不敢随便出门,怕在外面遇到事情无法解决,还要求助他人;
不敢勉强自己干活儿,怕累坏了身体给女儿添麻烦……
以前她明明是帮助别人的人,怎么现在,反倒成了需要特殊照顾的人了?
蓉姐的心里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。
与蓉姐感受相同的,还有武汉的李大爷。
李大爷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机,平时只用老人机,接打电话还可以,遇到其他麻烦时,就需要帮助了。
居家那段时间,李大爷无法获知群内的社区通知;家中物资短缺了,也没办法购买。
无奈之下,李大爷只好求助邻居——他用一根竹竿敲打楼下邻居的窗户,请求邻居帮他订购。
由于手机收不到社区的通知,李大爷有过不少“失误”。
他向大家道歉说:
“违反纪律,深感抱歉。”
李大爷的内心也不好过。
明明2003年的时候,他还是冲在一线的荣誉军人,怎么现在就变成一个不停给别人添麻烦、需要靠别人帮助才能生活的“废物”了呢?
无论是蓉姐还是李大爷,他们曾经都是时代的建设者,现在却像是被时代“遗弃”一样。
他们深知,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“老了”“跟不上时代”了。
拖累子女、拖累时代,衰老让他们成为“无用之人”。
这种感觉更加重了他们的孤独。
其实,相较于陪伴的缺失,老人的孤独更多还是来源于不被需要的失落感。
之前有人在医院拍到一个视频。
视频中是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人,独自一人到医院看病,因为不会用手机挂号,无法就诊。
她坐在医院的长椅上,犹豫了半天,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。
电话接通不过半分钟,她就匆匆挂断。
原来是儿子那边在开会,她怕打扰到儿子,主动挂断了电话。
电话挂断之后,老人崩溃大哭。
她明明已经努力不给孩子添麻烦,如果不是万不得已,不是真的毫无办法,她也不愿打扰孩子。
我们可以为了甲方一个电话,放弃和家人的聚餐,跑回公司加班,却不会为了父母的事情放下手头工作,关心一下他们。
很多人认为,定期回家看看父母,不管说不说话、能待多久,都算尽到孝心了。
实际上,这样反而让父母越发难过。
过年期间,很多人带着孩子回老家,原本应该一家人热热闹闹聊天,年轻人却一个个拿起了手机,留下老人局促地独自坐着。
这样的“陪伴”于他们而言,其实是一种负担。
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,当你越长大、父母越年迈,他们对你的态度就越是小心翼翼。
他们会看你的脸色说话做事,一旦你流露出不耐烦,他们就像做错事的孩子,手足无措。
因为他们也在担心,是否有让你不开心,又是否给你添了新的麻烦。
父母之爱,是希望你开心快乐,不希望自己成为你的负累,更不是把他们当作任务一样,定期敷衍着“完成”。
古语有言:
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
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
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。
哀哀父母,生我劳瘁。
对父母多些关注,多些关心,做到真正的“陪伴”。
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
别等到父母离去才后悔莫及,更别让父母淹没在孤独中。
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